2014年,我國應屆高校畢業生人數再創歷史新高,達到727萬人。筆者在采訪中發現,新一代大學生與70后、80后的就業心態出現差異——由于90后畢業生生活壓力小,即使感受到就業壓力,也抱著有父母養、“就業不急”的復雜心態;他們中的很多人創新意識強、價值觀多元,但由于缺乏職業夢想,擇業時普遍感到迷茫無措。
有父母養“就業不急”
近期,陜西一所高校創辦的“大學職業與創業協會”選取了該校2014年畢業生中的120名未就業學生進行了訪談調查。70%的被調查者表示因就業存在失眠、焦慮等癥狀,但75%的人曾經拒絕過一次以上的就業機會。就業專家分析,大學生們普遍將自己定位于“受到高等教育的社會精英”,因此在實習、求職和面試的過程中,并沒有感受到期望的“禮遇”,這使他們對職場提不起興趣。“找不到好的,寧愿不做”,這是不少畢業生和家長的普遍心態,所以“薪酬比較低”、“工作不適合我”就成了找不到工作的“借口”。
缺乏職業夢想
在采訪中,多位老師和企業負責人向記者表示,現在大學生普遍表現出缺乏職業夢想,職業定位不清等普遍問題,在選擇工作時普遍感到迷茫。多數學生存在定位不清的問題,不知道自己對什么感興趣,也不容易為此付出艱苦努力。
引導學生家長轉變擇業觀
相對于引導學生接受“先就業、再擇業”的就業觀,就業專家更提倡形成正確擇業觀的重要性。建議通過賦予各行業職業頂尖人物更多社會認可,樹立職業標桿,引導學生選擇在各行各業就業發展。歐美日等發達中國和地區對于職業的尊敬值得我們學習,2011年一部拍攝日本壽司界三星大廚小野二郎的紀錄片風靡日本。小野二郎80歲高齡還在從事壽司制作,而且倍受社會尊敬。在當前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中,應該多從普通職業者身上反映各種職業對于社會的價值,消除人為附加在各種職業身上的社會地位標簽。
烹飪學校就業率持續走高
陜西新東方烹飪學校是經陜西省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廳批準的中國大型高級烹調師、技師和高級烹飪管理人才的中國餐飲教育基地,被指定為中國職業技能鑒定中心,是中國烹飪教育第一品牌。26年來,新東方烹飪教育繼承和發揚了博大精深的中華美食文化,融匯全國各大菜系的精髓,秉承了“匯集天下名菜,培養廚師精英”的辦學宗旨,先后在全國多個省會城市建立了二十幾所烹飪教育院校,共為社會培養和輸送了40多萬名優秀的烹飪人才。同時與全國數萬家企事業單位建立了穩定的合作關系并達成了長期用人協議,形成覆蓋全國的就業網絡,確保學生學生100%成功就業,真正解除就業的后顧之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