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狀元總是一再被人提起,但上海《解放日報》披露一份調查報告顯示,1977年至2008年32年間,1000余高考“狀元”中,沒一位是做學問、經商、從政等方面的頂尖人才。這高考“狀元”就業絕無“狀元”的現象,讓人頗生感觸;還不由想到 “不要輸在起跑線”的所謂教育名言,從“變態娘”到高校為狀元撕破臉,這到底值不值?
高考“狀元”就業 絕無“狀元”
說到高考“狀元”,其職業成就或者說“就業”后絕無“狀元”的現象,應該首先說,其實“高考狀元”這個“頭銜”,本來就太言過其實,對初入世的年輕學子太容易成為一種“捧殺”了。
再說,從1977年至2008年32年間,1000余高考"狀元"中,沒一位是做學問、經商、從政等方面的頂尖人才。這一高考“狀元”就業絕無“狀元”的現象,還讓人想到著名的“錢學森之問”:“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 縱觀國外,被重用的多為技術型人才,這問題出在哪里?一考定終身,真的可以定嗎?
考的出“狀元” 考的出就業嗎?
人們可能應該從千年“科考”與多年“高考”中看到,真正的人才的選拔,恐不是靠集中幾天的、幾個小時的答卷能力測試,所能解決的。當一批批大學生走向社會,看到嚴峻的就業形勢時,也不禁反思,當初的寒窗苦,值還是不值?對于“錢學森之問”,我想更多的還是我們弄錯了衡量的標尺。現在我們用分數來衡量一個人的成功與否,這是一件讓人笑話的事情。對于成功,每個人的定義都不一樣,因此可選擇的路也有很多,而絕非僅是擠在高考的獨木橋上,隨著就業問題的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思想也經歷著革新,做高考“狀元”不如做就業“狀元”,上大學不如去職校就業更實在。目前職業教育的發展越來越受到企業的喜好,尤其是餐飲產業的發展,烹飪人才缺口的擴大,一些職業院校,如陜西新東方烹飪學校和企業接軌,培養專業對口型實用人才,每年就業率達98%,可謂是學生尋求發展的另一條捷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