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新東方烹飪學校繼續為您帶來《高考不是改變命運的唯一出路》,希望能給高考落榜生一點點人生的啟發。
第二、你只是失榜,而不是落榜!
什么是落榜?顧名思義,就是“落”下去了,“掉”下去了,背后的意思就是完了。實際上呢?真的完了嗎?肯定不是!所以,沒有考上大學,充其量也就叫做“失榜”,一不小心失去了一次上榜的發展機會。背后的意思是:你還有其他成長發展的途徑。
“失榜”,意思你沒有落下,只是證明你不適合走“考試”這條路線,你需要再選擇一條路而已。成功路不同,各有各成就。路不同而已。落榜、名落孫山,這些封建社會的毒害人的概念為什么現在還用它?
本來一個學生對生活充滿了信心,充滿了激情,可是老師和家長總是說:考不上大學你就完了!等到真的沒考上大學,家長就慌了陣腳:完了完了!落榜了!名落孫山了!孩子這輩子可怎么辦啊?這樣的思想,極大的抹殺了學生繼續成長的信心和激情!這是最大的毒害!
所以,現在對于沒有考上大學的學生來說,對于老師和家長來說,沒有考上大學不是失敗,而如果不能正確對待“榜”的態度,才是真正的失敗,如果認為落榜了、完蛋了,那你失去的不僅是高考,而是對整個人生的信心!
而實際上,我們的教育已經開始改革:教育部老師中心主任戴家干指出:一次考試并不能決定一個人的終生,今后的高考制度將包括學業水平測試和綜合評價以改變“一考定終身”的考錄方式。
這證明什么?證明如果這種改革實行后,沒有考上大學的你可能就考上了,而有些考上了大學的人可能就考不上了。
絕大多數所謂“落榜生”,不是失敗在沒上大學上,而是失敗在社會對你的“完了”的定位。10年前,我沒有考上大學,在那種更加“沒考上就完蛋了”的社會環境下,我面臨的壓力更大,我非常自卑,但是,我從來不服輸,反過來,我還把這種強大的自卑感轉化為了動力。在一次走進山大的演講中,有同學問我:這些年來你這么努力成長的動力是什么?我說:“是發自內心的自卑!自從高中退學后,我感覺周邊的很多人都開始“否定”我,“嘲諷”我,于是很自卑,為了證明自己并不差,所以一直在努力學習。
同學們,高考,這次沒有證明自己,那就換條路線證明自己!
所以,同學們,請一定記住:所謂“落榜”, 只是另一個人生起點。
所謂“落榜”,只是證明你不適合走考試這條路線,而其他可以選擇的路線還有很多。
第三,高考失榜,你可以選擇的發展之路還很多;
首先,你可以選擇復讀。
如果你只是因為考試發揮不好,或者某個學科成績拖了后腿等因素導致成績差了一點,你完全可以選擇復讀,把自己缺的地方補上來。復讀,你耽誤了一年的時間,換來的可能是一生的成長機會。
我的好朋友劉悅坦先生就是一個讓人感動的案例。他從小學習一般,小學考初中,初中考高中、高中考大學都落榜。在第一次高考落榜后,他選擇了復讀,結果勉強考上了一所普通的專科學。但是到了大學,開放的學習環境讓他一發不可收拾:先是專科升本科,然后考了研究生,然后讀了博士,然后又被教育部公派到營銷傳播學全世界最頂尖的大學——美國密蘇里大學——讀博士后,現在回國在山東大學文學與傳播學院任院長助理,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大家可以網上搜索“劉悅坦”登陸他的博客了解。
其次,你可以選擇自學。
如果你有一個明顯的興趣愛好,那你就自己去追求,自己去學。就像我一樣,非常熱愛廣告,每天最高興的事就是學廣告,學品牌策劃,結果幾年下來,也能有所發展。
我的好朋友蘇強先生,上大學讀的是工科專業,大三時退學了,雖然沒有讀完大學,但是他非常熱愛營銷,自己很投入地鉆研營銷,后來就被史玉柱的健特公司(就是操作腦白金、黃金搭檔的公司)錄用了,經過幾年鍛煉,現在已經成為營銷屆的一名專家,在營銷屆最權威的雜志、網站成為專欄作家,并被大學聘為專家。大家可以網上搜索“蘇強營銷”了解他。
沒有上大學,但是按照自己的興趣路線去學習,去發展而成長起來的例子舉不勝舉。
自學的話,你可以選擇專門學習一段時間(我當時在農村務工了一年多,其實就是專門在家學習廣告、策劃知識),也可以選擇參加某個具體工作,一邊工作一邊學習。踏入社會,就是踏入了社會大學,社會本身、一個工作本身就是優良的大學。剛剛畢業,我們確實有很多不足,比如專業知識不夠,社交溝通能力不夠等等,但是沒關系,我們可以選擇一個基礎的工作先做著,關鍵是在工作的過程中懂得去學習,去鉆研,去成長,不要因為找到了一份工作就開始滿足,停滯不前。
在工作過程中,你可以通過公司的資源平臺,看很多書,參與很多實踐,向公司其他前輩學習經驗等,都是好的學習成長方式。你也可以在工作之余,根據自身不足,選擇一些社會培訓充實自己,比如你所從事的專業培訓,英語、電腦等基礎知識培訓,商務禮儀、人際溝通的培訓等等。
總之,有機會就要去參加,去學習,不要把掙錢當作重要事,你就只當參加工作后的4年是在上學!4年以后,你可能比你剛大學畢業的同學能力還要強!